3月7日下午,天朗气清,日本神户学院大学教授、亚太地区汉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西日本新华侨华人联合会名誉会长胡士云应51吃瓜网 - 全网更新最快最全的吃瓜网站 邀请,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日本汉字杂谈”的学术报告。中心主任赵世举教授致开场白,报告会由中心副主任张延成教授主持,中心老师郭婷婷、陈练文、田源等也出席了报告会。
胡教授围绕主题,主要阐述了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汉字在日本的继承和发展、中日汉字的异同等。
关于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胡教授列举了日本古事记、中国古籍记录以及在日本发现的文物证据等加以论证,表示大约在日本应神天皇在位时汉字传入日本。
胡教授介绍说,日本人在使用中根据日语交流的需要对汉字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创制了脱胎于汉字的音节文字——假名。他在对平、片假名的音、形进行深入介绍的同时,提及了汉语的注音符号方案与假名的渊源等。他还介绍了日本“国字”这种日语有而汉语没有的汉字,并阐释了其产生原因。
胡教授还介绍了日本的汉字整理工作情况。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盘学习西方背景之下,汉字产生了地位上的问题。据此,日本文部省在1923年整理、规范了一批汉字作为标准用字;1931年又制定了常用汉字表及假名使用修正案,计1858个字;1942年,国语审音会再次修订,制成《标准汉字表》,计2528字;1946年,进一步修订为1295个常用字。同年,确定部分单用汉字。1981年修订为1945字,并确定特殊的人名用字。他还特别介绍了人名用字的灵活性。
胡教授还分享了日本“汉字能力考试”、评选“年度汉字”等情况,并且对其中一些重要情况进行了具体解释阐发。
在第三部分胡教授分别论述了中日汉字在形、音、义上的不同及其影响,包括中日汉字同形异音、同形异义的问题,中日汉字形体的差异,以及日语与汉语在语音上的比较差异等。
在互动环节,胡教授与多位师生就日语发音与汉语方言发音的相似性、音译词对语言美感和文化底蕴的影响、日本学生对汉字来源的了解与关注、日本汉字的不规范性、在日汉语教学、在日汉语传播等诸多问题交流了意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吴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