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下午,英国理启蒙大学 (Richmond, 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n London) 教授,现代语言中心主任,英国特许语言学家协会荣誉会员(Honorary Fellow, CIoL),欧洲汉语教学协会(EACT)副会长张新生教授莅临51吃瓜网 - 全网更新最快最全的吃瓜网站 ,作了题为《汉语能力标准和汉语国际教学》的报告。中心主任赵世举教授主持报告会,中心副主任张延成教授,以及中心成员阮桂君、郭婷婷、黄晓春、王宇波、陈练文、李佳、覃业位等五十余位师生聆听了报告。
张新生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汉语国际教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主要内容。随之对中国大陆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与台湾的华语文能力测验(TOCFL)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从测验等级、参考词汇和学习时间三个维度进行了介绍。此外,在美国和欧洲,也出现了他们自己的汉语能力考试或能力标准,如美国外语教学协会(ACTFEL)开发的汉语口语考试和欧盟制定的欧洲汉语能力标准(EBCL)等。张新生教授认为,这些标准和考试的产生都有其自身的背景和目的,也是汉语走向国际、向国际语言迈进进程中的必经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能力标准和考试会逐渐趋同。
接下来,张新生教授从产生背景、主要作用、影响范围等几个角度对《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学习、教学和评估》(CEFR)进行了介绍。张新生教授认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已经成为欧洲主要国家现代语言教学在能力标准、课程大纲及设计和教学评估方面广为“参考”使用的工具。因此,为了增加汉语在欧洲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欧洲的汉语教学也应该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下进行。在此背景下,张新生教授带领项目团队参照了《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及相关标准,考察了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制定出了一套欧洲环境里的汉语能力标准。
此外,张新生教授就参考词汇和学习时间两个指标将国际汉语与其他几个语言(如英语、德语、俄语等)的语言标准做了简单对比。他认为,语言标准是动态的,各种语言标准都是为其相关的教育制度和目标服务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需处理好其国际性和本土性的关系,而本土化是语言国际化的必经之路。汉语二语教育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多语社会和多元文化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和要求,也要考虑到成人二语能力的发展特点,遵循使用第一的原则,提高其容忍度。
张新生教授的报告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大家抓住宝贵的学习机会,积极提问,张新生教授均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两个多小时的报告紧凑而热烈,同学们深受启发,收获满满。(图/文 陈语柔)